第554章两难(2 / 2)

这些问题不但马里卓图头痛,就连大明朝廷也十分头痛,米柱早就上交了方案,他的盟县制度十分的新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注意,朝中议论纷纷,朝廷与漠南蒙古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开国之时就有,打了二百多年,一直是纠缠不休,是时候作了一个了断了,将蒙古纳入大明版图之内,直接的统治,这是历代所没有的伟业,这开疆辟土之功呀!

但是朝中大臣都是人精,他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加的全面,这二百多年来,蒙古降而复叛,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经常的干,就像是一条狼,喂饱了就听你的话,喂不饱就马上的咬你,很难养熟,以前必须修万里长城,驻兵九边以防他们。

现在还驻不驻兵?

又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以前有漠南蒙古抵挡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他们现在将漠南列入直辖,是否意味看必须在漠南蒙古边境驻兵?

这双重驻兵的花费是多少?而这蒙古又可以为大明带来多少收益?这是开疆僻土还是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

米柱的建立行省,行省下推行盟县制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蒙古这一百多年反反复复,能招降下来固然是好,重新又反,这可是一个大问题,负责招降的,可是要付大责任的。

米柱的计划,过于理想化了,可执行度却是不高。

大明最大的问题,是明朝中央的决策集团一直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团体,大明朝庭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民族,朝廷就嫌麻烦了。

大明为什么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呢,说白了,大明虽然长期定都北京,但笼统来讲,明朝是个南方人的王朝。这口黑锅当然也得宋朝背,自宋朝起,辽、夏、金、元相继渗透华北,北方长期遭受战乱,华夏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汉人头一次成了华夏的主体,北方汉人元气大伤,还得让朱元璋搞南北榜来照顾,大明二百多年,政府的决策集团,基本都是南方人。

除了南北方人的习惯差异外,还有一口锅依然是宋朝背,就是重文轻武的传统。武人地位不高,只能搞单纯的军功,所以大明武人的目光都很狭窄,满足于砍人头攒军功,似乎无一经略一方的帅才。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明初元勋和少数因缘际会的军阀外,整个大明朝,武人你是没有资格经略一方的。你的任务就是蛮打猛冲,至于像唐朝武人那样出将入相,节度一方那是不可能的。

而文人,普遍上都是对边塞持极端态度的,要么极端防御,要么极端进攻,至于该如何经略节度?你让文人去有固定场所的西番、西南夷地区还能施展手脚,到草原上能干嘛啊。

南方+文人的主政格局,说笼统一点,就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统治草原。就像元朝统治华夏九十年,但蒙古贵族到元朝灭亡了,大部分时间都依然不懂该如何统治中原一样。

所以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其实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但从整体来看,适合草原的决策都是昙花一现,长期的对蒙古决策就一句话:进则穷追猛打,退则拒之于长城之外。压根没有考虑如何长期有效地干涉蒙古政局。

在这一点上,汉朝就做得非常好,汉朝对匈奴的决策,是拉拢分化上层贵族,穷追猛打漠北部落,甚至于把个南匈奴的单于,不停地往内地迁,迁到最后,都迁到山西南部了。

而唐朝的决策呢,则是在新疆东部开州设县,在内蒙古广筑要塞,在外蒙古和新疆北部扶持代理人。广泛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铁杆死忠,唐朝不嫌弃,重用他;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内战的败军之将,唐朝不嫌弃,培养他;契苾何力说难听点就是无路可走的流窜犯,唐朝重用他;突厥复辟运动风起云涌,唐朝派到新疆的第一个节度使居然是阿史那献;论弓仁父亲是唐朝恨之入骨的死敌,投降后既往不咎,重用他……

<aonclick>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

<b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