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因为纸张没有普及,公文其实和后世稍有区别,诏书、公文、信札写在简牍上后要装于木盒,而在木盒上会用泥块封口,印章就是压盖在封泥上用来做标记的,类似于欧洲的火漆。除了木盒上的印鉴,公文之中也会盖上几个印,用来证明公文的合法性。
现在委进收到的公文,按照惯例该有的印鉴都有,只是和以往的印鉴大大不同,这就让这封公文有了两个可能。
一是这就是一封伪造的公文,而且是一个熟悉大汉王朝官制的老吏所为,只是他拿不到正主的印鉴,所以弄了一些伪造的印鉴盖在上面,用来应付事,让这封公文看上去更真一些。
一看到封泥上的印章时,委进也是这样想的。伪造公文书信的事情,大汉王朝也是有的,别的不说,前年的时候兖州刺史桥瑁便伪造三公书信,号召诸侯讨伐董卓。
只是打开公文之后,委进却是发现里面还有一个本来不应该的大印,大印上面盖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赫然是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
有汉一代,传国玉玺是个吉祥物,很少用来在公文上面盖印的,正经在公文上使用的其实天子六玺:皇帝行玺——凡封命诸侯官员用之;皇帝之玺——凡赐诸侯王书用之;皇帝信玺——凡发兵用之;天子行玺——征召大臣用之;天子之玺——策拜外国事务用之;天子信玺——事天地鬼神。
按照常理来说,这次让委进组织军队抵抗匈奴,应该使用皇帝信玺才对,可是没有皇帝信玺,却是把传国玉玺给盖了上去,也正是这个本来不该有的大印,让委进心生疑虑。
传国玉玺虽然是个吉祥物,但也不是不能盖的,在太原郡存放档案的资料库里,就有着传国玉玺盖过的公文,而把那份存档拿过来比对了一番后,却是发现这个传国玉玺的印是对的。
那另外一个可能,就是这封公文的确是长安发出来的。因为董卓乱政的原因,尚书台那边早已经乱成一锅粥,一些尚书台的大臣也是遭到清洗,换了不少官员,造成印鉴有所更换,而因为战乱,这些新的印鉴发不到下面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很多委进不认识的印鉴的情况。
至于本来该用的皇帝信玺也很好解释,估计是董卓的某个心腹执掌朝廷的印鉴,这个不读书的丘八,看着传国玉玺又大又气派,还出名,所以便把传国玉玺给盖上了。
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委进还不知道传国玉玺丢失的事情。虽然觉得这封公文是真得,但委进心中还是有些抵触出兵,所以有些犹疑不决。
“对了,朝廷的信使还在吗?府君不妨询问他一些事情,如果真是一名长安官吏,自然露不出什么破绽,相反还可以了解一下朝廷的情况!”王志作为委进的老熟人,也是了解这位府君的心态,也是给他出主意道。
“不错!不错!你说的对,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到时候你也帮我把把关,看看这个信使是真是假!”
——我是假传圣旨的分界线——
“诏钧与太原太守委进出西河击匈奴。”——《季汉书·崔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