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守江必守淮(2 / 2)

在鲁肃看来,南方人口还是太少,而且最富庶的地盘都是在长江边上,如果只靠长江来守卫,回旋余地实在太小,政治中心被人兵临城下很快就会势如山崩。这也就决定了割据南方的政权,必须要把防线往南推,来给自己增加战略纵深。

而两淮地区,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防线。两淮地区靠近南方,拥有一个复杂水系构成的纵深地带,可以限制北军强大的骑兵优势,同时南军的水军则可以利用淮河水系便利的水上交通进行防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至于荆襄,则位于长江的上游,一旦北方政权控制住荆襄之地,则可以顺流而下,占据了灭亡南方政权的地理优势。

历史上孙权在曹刘相争的关键节点选择背刺关羽,夺下荆州。这个操作对志在夺取天下的东吴政权来说可以算是一部臭棋,让两弱失去了战胜一强的机会。但对自保的东吴政权来说却实在是一招妙棋,直接用最小的代价控制下大半个荆州,全据长江,靠着整条长江防线,这才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守江必守淮,荆襄占据着上游的地利!”闻听鲁肃此言,秦谊也是忍不住卖弄一番,显露出自己的见识来。

而闻听秦谊此言,鲁肃和刘晔也是齐齐动容,秦谊一下子便对鲁肃的两大关键点有了响应,这能力果然不俗,尤其是前一句话,简直是对南方政权言简意赅的一句立国之策。

在三国之前,南方的开发度比较低,别说珠三角,就是长三角都是片化外之地,所以之前争夺天下,从来没有南方的什么事。

只是随着汉代南方的大开发,逐渐让南方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本,这才有人开始思索如何占据南方来进行割据。像是鲁肃,其实是割据南方对抗北方政权,最早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对鲁肃来说,他也是推演了许多遍局势,观察研究地形,这才把握住两淮和荆州这两个关键点的。

而这边的秦谊,却是有三国孙吴、南北朝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南明、民国kt等诸多成功或是失败的例子在前面,更是用一句被后人总结出来,在网络上都被说的快要烂大街的“守江必守淮”,直接便把鲁肃一半的核心思想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给总结出来,也是让鲁肃大生知己之感,自己投奔的这个主公果然没有错。

做臣子的,自然是想要找一个能听自己话的主公,而秦谊对局势的认识,和鲁肃相近,自然是一个利好。

——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分界线——

肃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季汉书·鲁肃传》</tent>

三国之宜禄立志传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