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偷香 8(2 / 2)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居家读书,教授苏轼。是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专。

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也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未果。2

三苏游京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苏洵的散多为论辩,据王水照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统计,苏洵论辩与杂的比例为六比一,而字数之比为十比一,前者字数约有七万字,后者则只有七千字。论辩必须把道理说深说透,使人没有反驳的余地。苏洵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对战国纵横家的爱好,说“吾取其术,不取其心”,即汲取纵横家的雄辩手法,不学习他们的为人。纵横家往往善于用对偶、排比等铺张的手法,使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议论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或阐明个人见解的章中。2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苏洵的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章内容多少,也不管是议政的还是议兵的,是议经的还是议史的,苏洵都在章的结构上,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把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2

苏洵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苏洵论,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反对浮艳怪涩的时;主张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的风格与艺术特色。2

诗作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