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川蜀南中(1 / 2)

川蜀,南中

南中,大约是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广大地区。此地距离成都一千余里,虽然与巴蜀地区声息相闻,物产相资,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但是少数民族众多,天高地远,不服从王化,夷、汉冲突时常爆发。但是南中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定南中,然后可以图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图关中”。

自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南中取胜后,东汉政府便在南中原有的行政规划上,设置五郡,牂柯、越嶲、朱提、益州、永昌,并任命汉人大族管理,加强中央政府对南中地区的控制。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璋父子据蜀,懦弱无能,使得南中已事实上成为一个半独立王国,虽有汉郡之名,却已无汉郡之实。

刘备入蜀后,强力治蜀。为将南中打造成蜀汉的大后方,首次推行了“汉人版的郡县制改革”。章武元年,刘备结合当时蜀国形势和南中实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定在南中地区的平夷县设置地方军政合一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蜀汉庲降都督府,以总摄南中益州、犍为、牂牁、朱提四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蜀汉庲降都督府的设置,使平夷县成为蜀国之要塞重镇,并屯重兵把守。庲降都督,也与汉中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并为蜀汉四大镇戍区。

可是,后来的蜀汉连接经历丢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国力大损。于是,刘备一死,南中旋即爆发叛乱。

蜀汉建兴三年,监国的诸葛亮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后,兵分三路南征。斩杀叛军首领,并采取攻心策略,七擒南中豪族孟获,最终成功平定南中。

平叛后,诸葛亮再次对南中区划进行细分,以图削弱其地方势力。他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至此,形成了新的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除了行政划分,在统治上,诸葛亮施行“和夷”政策,这是攻心计的延续。

第一,不运粮、不留兵。叛乱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不运粮,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使“纲纪粗安”,“夷汉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