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改变命运的礼物(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573 字 5天前

「急件?」里间响起了的声音,片刻之后,邵勋打开了房门,奇道。

大郎现在是司冀幽并青徐雍秦八州「督学使」,他发回来的所谓急件,大概和诸州县学、郡学以及诸书局有关。

邵勋披看单衣,坐到了胡床上。

童千斤早将中堂内取暖的铜炉点燃了,离邵勋不远,暖洋洋的。

邵勋接过木盒,拆开仔细看了起来。

童千斤将蜡烛凑近,又转身去煮参茶一一此为刘闰中进献的优质上党人参,此物亦是上党刘氏重要财源之一。

「大郎总算有点自己的想法了。」邵勋看完后,欣慰地笑道:「居然建议诸郡设算学博士一职,在郡学中教授算术。」

童千斤仿佛沉默的雕像。

幽暗的烛光照耀下,惯于杀人的手在墙上留下不间断的剪影:倒水、烹煮、去沫、扬汤、育英等,动作忙而不乱,熟稔非常,显然做惯了此事。

「唔,这是什么?」邵勋发现木盒底部还有一些谷物种子,用纸包着。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纸,上面写了字,看完之后,欣喜不已,道:「大郎总算做了件正事。」

童千斤就像个聋子一样,什么都没听到,只专心致志地煮着茶。

他是亲军督,也是厨子,有时候天子偷食野味时,他会帮着望风把门,除此之外,他就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过今天邵勋显然没打算放过他。

「大郎在陇西遇到了西域胡商,得了一些种子。」邵勋站起身,笑道。

童千斤不能再装聋作哑了,遂笑道:「恭喜陛下。」

邵勋反应了过来,道:「你啊,都不知道朕在说什么就恭喜。」

童千斤憨厚地一笑,道:「陛下自有韬略,臣跟着高兴就是了,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滑头。」邵勋笑道:「不过这次还真是。此谓‘黑麦」,产于大月氏故地,朕欲得之久矣。」

「既曰‘麦」,想必可广而种之?」童千斤已经煮完茶,说道。

「此麦极耐寒冷。」邵勋说道:「拓跋鲜卑若有此物,还却什么霜?」

黑麦中国不多见,主要种于东北或较寒冷的北方山区,其有三大特点:耐寒、耐旱、

耐贫瘠。

原产地在阿富汗高寒山区,那里是什么气候和土壤环境,可想而知这种作物是什么禀性了。

比起耐干旱和贫瘠,耐寒是其最大卖点,零下三十五度仍能存活,甚至能种到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历史上是东欧、北欧及俄罗斯的主要农作物,俄罗斯人经营远东,也是靠黑麦一一哈巴罗夫发家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雅库茨克种黑麦卖给哥萨克。

但这玩意儿在中国形成规模种植要到清代了,陕西高寒山区及东北盛京一带开始大量种植,在此之前只有零星种植的记载,还不一定是真的。

到了现代,主要在黑龙江、内蒙和新疆等较为寒冷的地方种植。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为苦寒之地准备的农作物,温度高了它还不适应呢一一气温高于二十五度影响其灌浆。

「此物得找个冷一点的地方试种。」邵勋将木盒盖上,说道:「千斤,你觉得哪里为好?」

「平城?」童千斤说道。

邵勋沉吟未决。

童千斤遂不再打扰他,熟练地倒了一碗茶后,端到他面前。

邵勋端起参茶喝了一口,舒服地叹了口气,道:「就在马邑郡和渔阳国两地试种吧。

3

马邑郡西半部分是山区,渔阳国几乎整体都处于山区,气候较为寒冷,那就挑这两地试点,将这批宝贵的种子种下去。

不,这样还不保险。

邵勋思来想去,又决定在中原找一个相对寒冷的山区试种。

这批种子太宝贵了,来之不易。

在他看来,贺兰部曾经盘踞的意辛山就可以种黑麦。他们以前其实尝试过种檫,但失败了,因为阴山北麓五月份甚至还有残雪,除了放牧外别无他法。

考虑到现在是小冰河气候,天气愈发寒冷,阴山以北残存的几个能种地的地方早晚也会因为气候而变得灾害频繁,最终没法种地,阴山南麓甚至都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黑麦这种能扛零下三十五度低温的农作物简直就是为这种寒冷气候量身定做的,而且其茎秆也能当饲料,营养丰富,适合农牧混合地区。

妥了!

青稞的耐寒不过零下几度到十几度,小麦也好不到哪去。天气一冷,越冬小麦就别想种,北方就推行不了两年三熟制的农业生产模式,粮食产量会下降一截。

但北欧甚至能种越冬黑麦。

而且这玩意生长还较为霸道,能让不少杂草竞争失败,唯一的缺点就是产量最多只有小麦的七八成。

邵勋觉得,随着小冰期愈发深入,黑麦或许不仅仅是为胡人准备的,也是为中原百姓准备的。

没有越冬农作物,粮食早晚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