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推动了均田令,这个口子一开,土地兼并又回来了,总得给最底层的、指望土地生存的百姓一条活路吧?
于是洪武十四年五月,朝廷颁布了皇帝诏令,鼓励民间向东南诸岛开拓,尤其是吕宋诸岛。
按照朝廷的新法,民间大户可以以家族的形式南下吕宋,不管是武力开拓还是游说,只要在海外占得一块土地,朝廷就派水师巡逻,保护百姓在吕宋诸岛已经取得的利益。
王伦是期望再次以民间开拓为主力,以水师为保护,在吕宋大搞种植园经济,这样朝廷就可以通过收税的行为,将东南变为华夏的殖民地,最终变为华夏的熟地。
这个办法在内阁扩大会议上拿出来讨论时,东南沿海诸行省的官员无不赞同,但内地诸行省的官员们持保守态度。
这也未必都是从受益群体的角度考虑,相当一部分官员们,担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一旦百姓出海,路途遥远,朝廷难以掌控,岂不是说这些民间势力就失去了朝廷的约束么?
王伦不觉得出海了的百姓们就一定会造反,他觉得恰恰相反,越是远离中原,百姓们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就越强。
就好比朝廷引导草原势力进入西域,如今碎叶城等汉军占领区域内,多半都是迁徙而去的漠北诸部牧民,这些人在当地人口数量不占据优势,到了西域之后,反而与汉军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为是个人都知晓,若想要在西域彻底立足站稳并生存下去,来自朝廷的支持、汉军的武力威慑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朝廷在东南诸岛,相当长时期内的殖民方式,仍旧是种植园经济,这些原材料产出后,需要运送到中原进行加工,而且均田令的推行后,民间普遍有了基本的消费能力,在这个时代乃至往后数百年,中原都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消费力量。
一旦经济行为上与中原绑定了,彼此利益一致,试问谁会在海外闹事呢?
王伦将他那一套“大循环经济理论”掰开了揉碎了,反复讲与众臣子听,最终这份诏令勉强得以通过。
实际上朝廷对大琉球岛的开拓本就如此,但大琉球岛距离福建行省隔海峡相望,不算太远,本就被中原视为自己的领土,现在王伦期望用后世成熟的殖民方式,继续对东南开拓,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诏令推动之后,福建百姓最为兴奋,大琉球岛已经新建了两个县,吕宋岛未必不能变为吕宋府,遇到这么慷慨、对百姓信任的皇帝,不主动一些就对不住皇帝的这番好心了啊!
福建的许多大户迅速行动了起来,东征日本福建行省由于路途遥远,投入的民间力量并不如浙江多,现在朝廷又指了一条出路,那就干啊!
压力顿时来到了李俊这里,南海水师需要再度扩建,造船的树木、技术和工匠不缺,但水兵缺口就很大了,因为一旦吕宋被殖民,就意味着整个南海都要被纳入到水师的日常巡逻当中。
好在朝廷及时下令广东行省,要求扩建南海府的南海造船场,同时扩大广东海事学堂的招生规模,并从东征日本的义勇水师中挑选了十余名头领,任命为水师军官,即日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