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东南事务(2 / 2)

朝廷支持占城、调和真腊,这让大越李朝很是不满,受限于越南的地形,交趾地区的王国,往往顺着海岸线向南进攻开拓,现如今南海水师租借岘山港之后,就堵死了李朝向南扩张的任何可能。

但不满归不满,由于国主李乾德在位期间数次发起对外战争,李朝的日子也不好过,毕竟一个小国,国力是无法支撑连年的战争的。

在王伦发起灭金国之战的前一年,李乾德病死,其侄子李阳焕继位,数次遣使者入开封府请求册封,王伦一直拖到洪武十年才派礼部官员南下,封其为交趾郡王。

李阳焕名位不正,而且又不是李乾德的儿子,上台后由诸大臣辅政,国内又发生了数次地震,为了改革,李朝便效仿中原,将被官府没收的官田分给百姓,又命禁军也就是李朝六军“更番归农”。

简单来说,李朝的政策就是中原均田令和军队屯田的翻版,如果推行到位,未必不能增强国力。

但问题就出在了李阳焕本人身上,他是李乾德的侄子,便效仿宋仁宗、宋英宗故事,要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拜为太上皇,在李朝掀起了大越版的濮议之争。

若王伦早点儿册封,或许李阳焕的地位更稳定一些,但发现李阳焕亲政不久就搞这种事情,王伦觉得,不让李朝内部更乱一些,简直对不起如此配合的李阳焕。

中原王朝迟迟不认可李阳焕的地位,李阳焕又在国内掀起了党争,而他本人十多岁时就体弱多病,于是李阳焕又搞了一个更骚的操作,他居然效仿秦始皇,宠信佛道,并派船队向西,前往天竺求取仙药。

这让广西的官员们、南海水师的将领们都觉得,朝廷不攻打李朝、收复交趾,简直是在浪费送上门的大好机会啊!

而且李阳焕效仿中原推行的各种富国利民政策,由于监督监管不到位,官府发放的官田,多被贵族、豪族、大户所霸占,民间少地或者无地的百姓并没有因此受益。

让正规军搞屯田,简直跟后世越南让军队经商如出一辙,李朝的六军将领们在获得了屯田权力后,便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另外一件与屯田丝毫不想干的事情,那就是将李朝的粮食大量出售给南下的中原商队。

反正王伦收到从大越李朝传来的各种消息后,只能感叹历史从来都是如此地相似,知道越南喜欢模仿中原,但是万万没想到,居然能够模仿得如此不伦不类。

国君年少且多病、权臣辅政、党争四起、佛道猖獗、军队败坏,这是妥妥的亡国之相啊!

但深思熟虑了许久,与朝中众臣数次商议讨论后,王伦仍旧决定,按照此前的计划,先攻大理国,再收复交趾。

攻打大理国的好处在于,大理国境内的铜矿、银矿,可以立即被朝廷所用,毕竟大理国东川郡的铜矿、乌蒙部的朱提银,从两汉时期就闻名于世。

攻占大理国,设立云南行省,就可以阻挡天竺文化经骠人建立的蒲甘王国、也就是后世缅甸向华夏西南地区的入侵。

王伦是支持大凉山天竺人北来的说法的,华夏境内诸民族哪个不是勤劳勇敢,实在不需要一个外来的懒惰族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