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兴平四年 正日朝会(1 / 2)

时光悄然流逝,兴平三年就在这纷争中度过,兴平四年,公元194年到来。

元朔正日,长安城中晨光熹微,整座皇城在金色光辉的笼罩下,显得庄严肃穆,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神圣。

太极殿内,红烛高烧,香烟袅袅。汉灵帝刘辩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龙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在烛光下熠熠生辉,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他头戴冕旒,垂下的玉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之感。刘辩目光深邃而坚定,神色中既有历经风雨后的沉稳,又有对未来的期许,那眼神扫视着下方群臣,仿佛能洞察每个人的心思。

朝会钟声悠扬响起,浑厚的声音在宫殿间回荡,余音不绝。随着钟声落下,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有序地步入大殿。他们步伐沉稳,神色恭敬,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排列,整个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只听得见衣袂飘动的细微声响。

朝会伊始,一名传令官疾步上前,双手高高捧着战报,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说道:“启禀陛下,前线战报传来!”他的声音打破了朝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战报首先提及袁绍与公孙瓒的战场局势。两方对峙已久,互有胜负,战场形势依旧处于胶着状态。公孙瓒凭借刘备和吕布的支持,在兵力与谋略上稍占上风,袁绍则显得有些吃力,战场上你来我往,僵持不下,局势依旧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

而袁术这边的消息却令人振奋不已。周瑜在九江郡的攻势锐不可当,他巧妙布局,率领大军不断冲击着袁绍的腹地。捷报频传,一封封战报如雪片般飞来,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一场战斗的辉煌战果,袁术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腹地百姓人心惶惶,不得安宁。马超在汝南与张勋的对战中也毫不逊色,他勇冠三军,指挥若定,打得张勋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只是宗亲刘繇在豫章城一战中表现欠佳,被袁术的大军攻破城池,实在令人感到遗憾。但总体而言,天下局势正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胜利的天平似乎正逐渐向大汉倾斜。

刘辩静静地听完战报,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大波动,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欣慰。他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大殿的穹顶,似乎在回忆着往昔那段艰难的岁月。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带着无尽的沧桑:“朕初登大位,便逢董卓之乱,那时山河破碎,社稷飘摇,朕日夜忧心,食不知味,寝不安席。如今能稳坐朝堂,局势渐趋安稳,一路走来,实在是艰辛万分。”他的话语间满是对往昔艰难岁月的追忆,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数的故事。

众文武大臣纷纷出列,整齐划一地跪地高呼:“陛下圣明!此乃陛下仁德所致,大汉在陛下的治理下,必将迎来中兴!陛下实乃中兴之主,恩泽万民,福佑社稷!”一时间,朝堂上赞颂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声音响彻大殿,仿佛要冲破云霄,向世人宣告大汉的复兴即将到来。

司徒王允上前一步,双手捧着笏板,恭敬地说道:“陛下即位以来,殚精竭虑,运筹帷幄。每一个决策都深思熟虑,每一次谋划都高瞻远瞩。如今局势向好,实乃陛下洪福齐天,这是上天对陛下的眷顾,也是我大汉之幸啊!”他的话语充满了对刘辩的敬仰和赞誉,眼神中流露出忠诚与坚定。

太尉杨彪也紧接着出列,跪地说道:“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一心振兴汉室。日夜操劳,不辞辛苦。如今各路战事虽未完全平定,但已有转机,皆赖陛下英明决策。臣等愿肝脑涂地,辅佐陛下成就大业,重振大汉雄风!”他的声音坚定有力,表达了自己对刘辩的忠诚和为大汉效力的决心。

刘辩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他看着满朝文武,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仿佛看到了大汉复兴的曙光正在前方闪耀。在这元朔正日,万象更新之际,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而他将带领着大汉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这一切,看似巧合,实则是天子刘辩精心布局的结果。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内心却如汹涌的暗流。今日这些奏报来得如此及时,并非偶然,而是他有意为之。他就是要向朝堂上那些旧臣们展示自己的实力,挥动这坚硬的拳头,让那些暗中与世家豪族勾连、暗通款曲的大臣们心生忌惮,敲响一记沉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