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决战诏书(1 / 2)

第651 章决战诏书

马超深知再这样下去,人民军只会在巷战中徒增伤亡,白白浪费掉无比宝贵的弹药储备。

于是他命令王小强撤出军队,在北京城停战休整,以应对接下来可能爆发的更大规模乱战。

而在周边进行阻击的特战旅、黑衣禁军、辅兵军团,也都被马超招了回来,放任清军各支增援部队进入北京城。

马超在与王小强商议后,认为既然无法快速结束战争,那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放任清军在北京城内集结。

人民军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北京城之战中集全功于一役,彻底将清军一网打尽。

马超命令辽东的蒙古军团和高杰军团,河间府内的乞活军,以及分散在陕西与山西境内的人民军部队,让他们火速赶来北直隶增援。

他计划在各路援军完成集结后,人民军就会征用民力,在北京城外挖掘出一道壕沟工事,将清军彻底困死在城中。

时间在厮杀与忙碌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又到了北方气候最为舒适宜人的秋季。

这天地间,就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层林尽染,风景宜人,与战火纷飞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人民军与清军的交战区域,此时已经由整个北直隶,逐渐缩小到了北京城周边,这里也将成为双方最后的角逐之地。

从辽东南迁入关的满蒙汉三族,大约有一百二十万人,都是大清国最为忠诚的追随者,对爱新觉罗家族忠诚不渝。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这些南迁而来的追随者们,又成为了北京城的保护者,与人民军展开了激烈的城池攻防大战。

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再次联手,以大清国辅政王叔的身份,象征性的请示过福临小皇帝后,就在北京城内颁布了《大清国决战诏书》。

城中的百姓不分老少妇孺、强弱贵贱,将全部被划入八旗军编制,做好与人民军进行巷战的准备。

反观包围北京城的人民军,在多次征调兵马支援后,目前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七万,还有三十万青壮负责后勤运输,倾尽了北方地区的人力物力。

在围城的人民军队伍中,有一支由黄埔军校学员组成的队伍格外活跃,马超称其为黄埔军校士官团,授予所有学员少尉、中尉、上尉军衔。

这些刚刚毕业的年轻学员们,都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希望在战争中磨砺自己的意志。

黄埔军校士官团在来这里之前,被马超命令绕道西安府,将滞留在那里的五门加农重炮,一同运到了北京城外。

王小强与一众参谋人员,通过对城内巷战的亲身体验,也制定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战术谋划。

那就是彻底扒开北京外城墙豁口,修筑出一条足够宽阔的道路,并在道路两侧的城墙上设置炮台,居高临下为入城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其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通过放火、爆破等手段,拆毁道路两侧的所有建筑物,让敌人没有可以隐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