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缅甸、夷洲、哈密、大宁的移民问题,现在经过朝廷的整顿之后,北方的流民减少了很多,现在的问题是百姓不够了,倒不是说大明没有人了,对于大明来说,人口依然是有的,尤其是在北方,很多的百姓依然生活的很困难。
但是地方州县的官员并不愿意百姓大量的移民走,因为朝廷对于州县的考核中,钱粮始终是最大的方面,对钱粮找谁缴纳?还不是得处在百姓的头上,要是百姓大量移民走了,官员的考绩就无法完成,在现在的吏部考成中,要是连续三年得了下等,那是要被降调的。
为了自己的乌纱,官员们当然不愿意百姓迁走了,不仅是官员们不愿意,地主士绅们也不愿意,之前是百姓们多,土地少,地主们不愁找不到佃户,但是随着朝廷大量的向辽东、大宁等地移民,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流民大量的被朝廷迁移到辽东、辽南去了,原本在京师附近的大宁都司诸卫也搬迁到了辽河河套去了。
现在北方人地矛盾已经得到解决了,同时朝廷在天津、顺天府兴办的大量工场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些都导致直隶、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劳动力不足,地方官员纷纷向朝廷上疏,请求暂停向辽东等地的移民。
不仅是北方,在南方也是如此,由于海上贸易的开展,整个南中国的经贸往来特别活跃,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布匹都是非常畅销的货物,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各种工场之中,这使得大量的百姓从农村进入工场之中,对此很多地方官员都感到极为忧虑。
不少人在给朱载坖的上疏中都认为大量的百姓舍本逐末,会导致大明的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因为江浙等地原本就是大明的粮仓,现在对于大明来说苏松的百姓认为进入工场做工比种田要挣得多,所以大量的劳动力都涌向城市,苏松等地已经从粮食的出产地变成了粮食的进口地。
很多大臣们对于此事是极为忧虑的,他们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资,一旦没有粮食,到时候是要出大事的,商贾百姓短视,朝廷不能短视啊。
尤其是对于夷洲的经略,进行的并不顺利,福建等地的百姓对于移民没什么兴趣,涂泽民这么多年也仅仅向夷洲移民了一万户,在夷洲也只设立了两县加以管辖,现在很多官员都上疏朱载坖,对于现在大明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深感忧虑。
这可不是小事,粮食问题绝对是大事,朱载坖命令巡抚浙江都御史蔡国熙和巡抚南直隶都御史杨继盛,调查此事,收到朱载坖的命令之后,蔡国熙和杨继盛立即详细调查了相关的情况,随后向朱载坖上疏了。
现在浙江和南直隶,确实出现了百姓不愿意种粮的情况,因为种桑养蚕甚至是种植棉花的收入都比粮食要高的多,同时大量的百姓从农村来到城市,脱离了土地,也导致浙江、南直隶等处的粮食产量下降。
与粮食产量下降相对应的就是粮价的上涨,现在苏松等地的粮价已经涨到了每石六钱四分的高位,这还是最近苏松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要是一旦发生灾荒,粮价立即就要暴涨的,所以杨继盛和蔡国熙也认为这种情况要加以干涉才行,他们上疏朱载坖,请求朝廷要对这种事情采取措施,毕竟苏松等地是大明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