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老脸上褶子都舒展开了,连声说道:“陛下谬赞了,老臣早就衰朽不堪了。”
朱载坖和徐阶一道进入徐家大厅,和张居正一道在书房聊天,徐家的下人送上茶叶,对朱载坖说道:“陛下,这是您当年在京师喝过的吓煞人香,这是今年苏州东山的新茶,陛下尝尝看。”
朱载坖请张居正等一众阁臣们一起品尝,这茶汤色碧绿、卷曲如螺,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批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多芽,端的是唇齿留香。
喝过了茶之后,朱载坖打趣道:“徐阁老这可真是天堂般的日子,朕也心向往之啊!”
徐阶笑着说道:“陛下身系家国天下,自然和老朽不同了,老朽不过风烛残年,岂能和陛下相比。”
朱载坖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张居正向自己的老师询问松江府的棉纺织业的情况,松江府作为大明现在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棉布产量约为两千万匹,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除了供应自身和大明哥州县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供应给了海商用于贸易。
据徐阶的介绍,虽然松江府是大明棉布的销售中心,但是松江府也是依靠整个东南才能够完成,尤其是棉布的原料棉花,仅仅依靠松江府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棉花要依靠附近州县的供应,原本松江府主要是在最初分布在岗身以东一带的沿江、沿海高沙平原种植木棉,这些地方为沙质土壤,其保水性能差且灌溉困难,不宜种稻,只宜木棉。
现在由于棉布的需求增加,江阴、常熟、太仓、昆山、嘉定、 上海、青浦、华亭、平湖、海盐、海宁、安吉等诸多州县都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以供应松江府,使得整个东南各府县都是服务于松江府的棉纺织业。
由于大明在松江府开海,使得棉布从此处出口极为方便,各处的外商都纷纷到松江来采购棉布、丝绸等西夷所紧缺的物资,同时随着棉布需求的扩大,各种纺织机械业得以改进,尤其是腰机的出现,织匠用一块熟皮做靠背,操作时用力全靠臀部,用这种腰机织出来的布匹更整齐,织布的效率也更高。
而且棉纺织业的内部出现了专业化 分工一一轧棉、纺纱、织布的分离,有专事轧棉工作,甚至有整个地区专事纺纱,不织棉布,如松江府的金山卫,嘉兴府的魏塘镇,就是专门纺纱的地区,往来于松江和嘉善之间专门从事棉纱交易的棉纱船,将作为纺织原料的棉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松江府,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说。
对于这些发展,朱载坖是很高兴的,这样才能够提高效率,进而提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