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殿下请专心公务(2 / 2)

马不停蹄地批阅之余,他终于再次地明白为何他行事隐秘低调,而曹操、袁绍、刘备等人仍是知晓他的行踪了。

——总是见不着渤海郡守的身影,可不就能猜到渤海郡守本人不在嘛再派一、两个人手去探查,哪能打听不到渤海郡守……溜了

惭愧之余,刘辩亦抽出空来,逐个与诸县令们交流,讨论各个县城的治理情景。

说来也奇:自从众县令们随他回到南皮县,就没回去各自的县城,皆聚在南皮县,仿佛在等待甚么。

而他一向太忙,暂时地忘了甚么,都没空去细想。

而当他好不容易地搞定了所有文书,他才想起:他非但没能赶上「南皮书院」的开学仪式,还痛失报名时间!

事实上,早在夫子郑玄来到南皮县当晚,便与弟子崔琰、国渊和孙乾,外加袁术和几个稍有名气的文士们,共同地讨论整晚关于「南皮书院」的各项事宜。

且有「北海书院」的丰富经验,郑玄等人快速地敲定一项又一项方案,但当刘辩得知夫子郑玄先生自觉而主动地担任起「南皮书院」的书院长,并且广而告之后,他才觉得不大对劲:貌似,貌似与他想象当中,有所不对啊

原来的计划里,他打算拜师郑玄夫子,成为郑玄的优秀弟子,凭借郑玄夫子的名气,使「南皮书院」的名气打出去,顺理成章地名扬天下,借机招纳寒门子弟,或是世家豪强学子们,是谓收人才也。

再凭借「南皮书院」的含金量,使天下有识之士积极地慕名而来,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唯有从「南皮书院」毕业,方才成为一名正统的人才。

这与传统的「察举」和「征辟」有所不同,是靠着过硬的才学才被评为人才,而不是靠着世家或豪强的举荐,才成为甚么徒有名气之人。

当然,他不是指桑骂槐,非要认定世家或豪强推荐的人才全是庸才。

他只想打破人才的垄断而已。

而他想做表率,成为第一批从「南皮书院」毕业的学子。

但是,实际情况呢

实际情况是:他一头扎进文书的海洋,没记下「南皮书院」的招学、开学日期,害他再报名「南皮书院」,只能成为「南皮书院」的第二批学子。

更别提「南皮书院」的学业时间早已规划好了,可不是短短几个月就速成来着。

另外,让刘辩糟心的是:他好不容易地劝服郑玄夫子,可以尝试用「考试」来判断一个学子是否成才,甚至连「毕业考试」都提了出来,结果……

结果,歪打正着,他才听说曹操、袁绍、刘备、关羽和张飞,外加何苗、张燕、石越,皆都一把年纪了,却悄悄地报名「南皮书院」,打定主意,妄图成为第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学子!

这下可好,大伙儿能凭借自身的才学,快速地毕业,就只有他……

这还不包括年纪稍小的诸葛亮、曹昂、袁谭等人,据说曹操、袁绍等人都已做好要与儿子一同上学的尴尬准备。

刘辩:“……”

他还能说甚么呢

他只能说……

好家伙!尔等偷偷地背着我去报名,却没有一人提醒我……尔等是想当我的师兄们吗!

刘辩磨牙霍霍,只差没找郑玄夫子本人,扬言要当中途插班生——还是免了!

他虽想让「南皮书院」办个速成班,尽快打响自身的名气,然而……

然而,他亦有自知之明:论真才实学,他远不如曹操等人。

至少他不能满口之乎者也。

是故,他赞成「南皮书院」认认真真地办学,设定非十年不得毕业,除非通过「毕业考试」这一项,这点真的挺合情合理。

他略有期待曹操等人集体考试不过。

百忙之余,他暗搓搓地观察曹操等人的表现,却见二舅舅何苗若有所思,竟是主动地找上门来,私下地求见于他,却是低声道:

“殿下,你是不是忘记一件事了”

“甚么事”他还没反应过来。

何苗冷不丁道:“敢问殿下何时登基”

刘辩嗫嚅了嘴唇,懵了,彻底地说不上话来。

下一刻,刘辩却眸光一闪,轻声道:“这还用问么

——自要挑个黄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