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以暴制暴!(1 / 2)

第238章 以暴制暴!

来到府衙门口,方孝孺习惯性地整了整衣袖,抬头望向高悬的匾额,深吸一口气,迈步踏入。

平日里,府衙大堂应是一派忙碌景象,官员们早早到齐,等待着议事。然而今日,大堂内却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寥寥数位官员坐在那里,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方孝孺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涌起一丝不安。他走上主位,目光扫视着堂内,开口问道:“今日本官召集诸位议事,为何许多官员未到?这成何体统!”

堂下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方孝孺的目光落在一名衙役身上,那衙役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方孝孺心中不悦,沉声道:“你,过来。本官问你,那些官员为何没来?”

那衙役战战兢兢地走上前来,双腿微微颤抖,嗫嚅着说道:“大人,那位文吏好像是生病了,在家养病。”

“那个呢?”

“那位大人的娘子生孩子了。”

“还有别人呢?”

“或许是在家照顾双亲……”迎着方孝孺审视的目光,衙役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只能嗫嚅道:“或许是有事耽搁了,故而未能及时到堂。”

方孝孺盯着衙役的眼睛,语气严厉地说:“耽搁?为何偏偏今日都耽搁了?你莫要诓骗本官,如实说来!”

衙役的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眼神闪烁不定,支吾着:“大人,小的……小的真的不知,或许……或许他们真的有要事缠身。”

方孝孺猛地一拍桌子,“啪”的一声在大堂内回荡,震得衙役身子一颤。“大胆!竟敢欺瞒本官!若你再不从实招来,休怪本官不客气!”

方孝孺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衙役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哆嗦着。

他偷偷瞥了一眼方孝孺那冷峻的面容,知道今日若是不说实话,怕是难以过关。

犹豫再三,他终于心一横,说道:“大人,小的有罪,小的不敢隐瞒了。那些大人是……是故意不来的。”

方孝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怒火,但他强忍着,沉声问道:“故意不来?所为何故?快说!”

衙役咽了口唾沫,战战兢兢地说:“大人,那些大人对‘士绅一体纳粮’新政心存不满,他们私下里商议,想给大人您一个下马威,所以今日故意不来,以此抵制新政的推行。小的所言句句属实,还望大人恕罪!”

方孝孺深呼一口气,他还是强压着怒火,冷冷地说道:“好一个下马威!他们以为这般行径就能阻碍新政的实施?简直是痴心妄想!”

他站起身来,在堂内来回踱步,思索着应对之策。

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望向堂外,心中已然有了主意。“你起来吧,今日之事,你如实相告,功过相抵。你去传本官的话,限那些故意不来的官员,在半个时辰内务必到来,不然后果自负!”

约过了半个时辰,来了大概十余个官员,他们低着头,时不时偷瞄着方孝孺的方向。偶尔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透着不安。

方孝孺看向一旁长随,敲了敲桌子,喝道:“凡是没有到场者,皆要如实记录姓名。”

“是!”

紧接着,方孝孺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众人,沉声道:“推行政策已有十日,苏州各地清查田亩进度如何?各地负责官员依次汇报情况。”

堂下官员面面相觑,一阵沉默。

良久后,吴县知县李大人站了出来,脸上堆着笑说道:“方大人,我吴县地域广阔,田亩众多,且近来雨水频繁,给清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加之有些农户不配合,故意隐瞒田亩数量,所以进度有些缓慢,还望大人海涵。”

方孝孺心中不屑,看向他人,询问道:“你们呢?”

昆山县令王大人紧接道:“方大人,李大人所言极是。我们昆山道路泥泞,想要在一个月内清查田亩,何其难也?”

常熟县的官员站出来,傲然开口道:“禀方大人,我常熟县已清查完毕,共三十五万亩田,其中有二十万亩乃是上好的水田!”

方孝孺很是欣慰,下意识就想表扬他几句。

忽然,方孝孺察觉出不对劲,常熟县地域辽阔,地势平缓,人口众多,肯定不止这么点田地。

这是故意在说谎?!

方孝孺顿时大怒,猛地一拍桌子,“啪” 的一声巨响,喝问道:“你可知道,隐匿田亩乃是重罪?”

那人迎着方孝孺的怒火,不急不缓道:“据下官清查出来的田亩,也就这么多……若是方大人不满意,大可以亲自带队调查,下官欢迎之至!”

方孝孺很愤怒,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暂时沉默了下来。

其余官员急忙开口,你一言我一语,不是说人手不足,就是强调困难重重,个个都把清查田亩进度缓慢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却绝口不提自身的责任。

方孝孺听着官员们的推诿之词,脸色愈发阴沉。

这就是士绅们的反击吗?

并不是明面上的对抗,而是以各种各样合理的理由,推诿阻拦,将这次改革搞得无疾而终。

须知,改革就需要一往无前的气势,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如此方有成功的可能。

可是,如今和这么一群虫豸谋事,大事如何能成呢?

方孝孺冷眼看着众官员,心中思忖着办法。

改革是什么?

就是打破破旧的社会秩序,剥夺少数人的利益,然后将利益分给大多数人。

对于少数人来说,他们必须反扑,因为关系着他们的祖宗基业。所以,当今在苏州,官员和士绅几乎放下了所有恩怨,成了铁板一块。

方孝孺深呼一口气,扑面而来一种窒息感。

这就是所谓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吗?

哪个官员当年考上科举时,不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可是在官场混迹十几年、几十年后,愈发变得成熟老练,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