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刘德然论孙文台,荀文若问陶恭祖(1 / 2)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刘德然论孙文台,荀文若问陶恭祖

“何况孙文台与我主本为友盟,当年共抗董卓之时,彼此肝胆相照,情谊深厚。前番孙文台与袁术在庐江一战,两方损兵折将,此仇此恨,早已深植于心。袁公路此人,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依其脾性,早晚必向孙文台发难。孙文台岂能不知?对袁术之忌恨,早已非寻常嫌隙可比。”

“诸葛孔明此行,正是基于此势。孙文台与袁术之间的嫌隙,早已无法调和。袁术僭越帝号,天下共诛之,孙文台身为汉臣,岂能坐视不理?更何况,袁术若得势,必先取扬州以稳固后方,孙文台岂能不知其中利害?诸葛孔明此行,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先生,孙文台与我主合兵,乃是双赢之举。袁术若灭,孙文台不仅可报前仇,扬州之外便再无忧患。届时,扬州便是孙文台掌中之物。而曹公亦可借此机会,彻底铲除袁术,稳固豫州。如此一举多得之事,孙文台有何理由不响应我主?”

“先生,天下大势,合则强,分则弱。袁术僭越,已是众矢之的。孙文台与我主合兵,不过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之举。诸葛孔明此行,实乃板上钉钉之事。孙文台若不响应,反倒令人费解了。”

“使君所言,确有道理。若诸葛孔明此行,能促成孙文台与玄德公合兵,南北夹击,袁术必难抵挡。”

“先生明鉴。我主与曹公、孙文台皆为汉室臣子,共讨逆贼,乃义不容辞。袁术僭越,已是自取灭亡。”

“使君之言,彧已悉数领会。若孙文台果真响应,南北夹击之势一成,袁术必难抵挡。此乃千载难逢之机,彧定当全力促成。”

刘彦闻言,朗声一笑。

“先生果然深明大义!我主与曹公携手,共讨逆贼,天下太平可期矣!”

荀彧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使君话虽如此,只是玄德公大兵南下之时,必从徐州地界过,方能来到沛国。使君可曾与陶恭祖说起此事?徐州乃南北要冲,陶恭祖虽为人宽厚,但此事关乎徐州安危,他未必会轻易应允。”

“陶恭祖深明大义,即便不出兵相助,如此小事,总不至于拒绝。况且我主仁德布于天下,素来以信义为先,陶公绝无假途灭虢之忧。陶恭祖与我主素有交情,深知我主为人,断不会因此生疑。”

荀彧听罢,随即哈哈大笑,抚掌说道:“使君果然思虑周全,陶恭祖若能如此通情达理,此事便再无阻碍。”

刘彦见荀彧如此爽快,心中大定,亦笑道:“先生高瞻远瞩,我主与曹公、孙文台合力讨贼,必能一举平定袁术,还天下以太平!”

“先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此事既已与先生详谈,在下也不便多留。如此大事,还望先生回颍川时,务必知会曹公,一力促成此事。”

荀彧亦起身还礼,捋须笑道:“使君放心,彧定当竭尽全力,促成此事。使君且安坐临淄,静候佳音。”

庭院之中,许褚与典韦两人交手正酣。只见两人拳风呼啸,身形如虎,你来我往,招招凌厉,引得四周尘土飞扬,枝叶纷落。

“两位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