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深意,随即退后一步,拱手道:“先生一路顺风,后会有期。”
荀彧也拱手还礼,道:“保重,后会有期。”
众人再次寒暄几句,随后各自上车,车马缓缓启动,朝着不同的方向驶去。刘备站在馆驿门口,目送众人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关羽、张飞等人也站在他身后,默默注视着远去的车队,心中各有思绪。
随着车马的渐行渐远,馆驿门口渐渐恢复了平静,只剩下刘备一行人站在原地,仿佛还在回味着这几日的风云。
刘备目送着远去的车马,心中感慨万千。片刻后,他转过身来,看向站在一旁的刘彦:“德然,孔明与子龙可出发了?”
刘彦闻言,立即拱手答道:“大哥放心,孔明与子龙已经出发,此刻已经在前往吴郡的路上了。若是糜子仲的车马快些,想必还能与孔明见上一面。”
刘备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轻声道:“如此甚好。孔明才智过人,子龙勇猛无敌,此行前往吴郡,必能成就大事。”
……
十岁的诸葛亮坐在马车中,神情沉稳,目光深邃,俨然早已超越了年龄的局限。他手中握着一卷竹简,微微低头,细细研读,眉宇间透着一股从容,但显然还有些许的紧张。
马车内布置简洁,不失雅致,几卷书简整齐地摆放在一旁,显然是他此行随身携带的典籍,其中还有刘彦前几日考察他的《司马法》《吴子兵法》。车帘微微晃动,透进一缕清晨的微光,映照在他稚嫩的脸庞上。
身为副使的赵云,则骑着他那匹高大的照夜玉狮子,银甲长枪,英姿飒爽,护持在马车旁。
车队四周,由数百名精兵组成,队伍整齐有序,旗帜鲜明,甲胄鲜明,刀枪如林。这些士卒,无一不是刘备麾下的精锐,是刘备特意安排的。毕竟诸葛亮年纪尚轻,只有这般造势,才能显现出刘备的重视。
车队从临淄南门缓缓出发,沿着官道向南行进,目标直指吴郡。马蹄声与车轮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清晨的微风,显得格外肃穆庄重。
车队行进间,赵云不时回头看向马车,确保诸葛亮的安全。他虽不多言,但眼中流露出对这位年幼却才智过人的少年的敬重。
诸葛亮在赵云心里,或许还不那么值得相信,毕竟他的年纪太小。但赵云相信的,是那位事事料熟于心的军师刘彦。赵云无条件地相信他所做的决定。
而诸葛亮则始终专注于手中的书简,偶尔抬头望向车外,目光深邃,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车队渐行渐远,临淄的城墙逐渐消失在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沿途的青山绿水。阳光洒在车队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