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汉民也继承了匈奴人的一些传统,尤其是在养殖上,家家户户也喜欢养一些牛羊马,一来是供自己使用,还能把牛马运进内地,换取一些金银财产,在匈奴地区的人,只要是不懒惰的日子过的都不错,可以说家家都是小康生活,甚至比一些内地的农民还要富裕。当然,这跟龙志制定的免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是跟税负有关的,特别是一些穷地方,税负是很高的。
王老五一家就是从内地迁来的,原来是大名郡崆崃县人士,家里过的比较贫寒,全家五口人,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家里仅有三亩地,每年的地租就去了一大半,一家人吃饭都是问题,就别提其他的生活了。听说北疆要移民,还给2o两银子的盘缠,就报名移民,举家来到了北疆匈奴之地,就拿到了2o两银子吃的安家费。全家就在匈奴之地住了下来,靠着2o两银子,修建了简单的房屋,开垦了5o亩土地,养了十几头牛羊。
一年下来,只是粮食就收获了3oo两银子,加上样子的牛羊马,除去留下的,只是卖掉的就有2oo两银子,全年就收获了5oo两银子。王老五有钱了,就给两个儿子修建了两座像模像样的宅子,给他们娶上了媳妇,小日子过的舒舒服服。像王老五一家这样的,在北疆匈奴地区是很普遍的,因为没有了税负,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例规银子和火耗银子,就是官府来收取一点人头税,每个人一年也就是1两银子左右,与王老五家里每年的5oo两收入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商人马思纯则是看准了机会,也申请北疆移民,在向龙志的军政衙门缴纳了一万两银子之后,就收购了一万亩肥沃的土地,丰盛的水草,马思纯就养殖了2o万匹良马,每年下来就能出手1o万匹,每匹良马就卖2oo两银子,一年就能赚2ooo万两,因为没有税负,每年只要养殖人员的几百两人头税。这几百人的工钱,每年也就是一万多两银子,马思纯就成了北疆地区比较大的养马商人。
很多人都看到马思存养马了财,内地商人,都纷纷在北疆购买土地,集中养马,只是在北疆匈奴地区养马的商人就达到了一千多个,养马面积达到了2ooo万亩,每年供应内地的马匹就有上亿头,北疆成了全国最大的养马基地。北疆地区也因为有众多的养马商人,就衍生了很多关于马匹的生意。因为北方地区有丰厚的原始森林,也就衍生了很多马车的制造工厂,北疆的马车一度占领了隋朝的大半个江山,成了马车的集散地。
北疆13省郡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经济越来越达,虽然人口只有1亿两千多万,可是贸易的比重很大。加上农民2o年不收税,农业更是达,所产的粮食更是一个天量。不但自己吃不了,还反过来供应内地。这样一来,北都城就了北方重镇,大宗的交易都在北都城产生,每年的交易额在3oo多亿两,北疆军政衙门,每年收取的商业税收就是3ooo多万两,以此来支付北疆的管理费用绰绰有余了,加上每年有朝廷的5o亿两军费,龙志的日子过的相当的宽裕。
经济的展,是北疆有了足够的依仗,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朝廷中有人,觉得北疆已经无战事,养着这2oo万的军队是浪费,要龙志裁军,可是龙志据理力争,说北胡匈奴虽然被驱赶走了,还有女真国虎视眈眈,要是一旦让其展壮大对隋朝也是一个威胁,况且女真族也有几千万人,这些人无话了。
本章节来自于逐浪小说手机版感谢小海豚_订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