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问道(1)(2 / 2)

“她乃是小女的曾祖。”白娘子面有欣喜道,“如此久远之事虚怀真人竟未曾忘却,那您必是我要找的人。”

“你的曾祖与我有过一面之缘,你与我也有同样的缘分。”

“能有此一面之缘便足矣。”只闻环佩叮当,白娘子已经屈膝跪下,“小女有事想请教真人。”

虚怀真人看着她,平静却似乎沉重道,“但说无妨。”

“我此来只为求一个真相!”白娘子郑重道,“请真人告知小女千年前那场大难的真相。”

虚怀半晌未语,缓缓闭上了眼,仍不言语。

傅青竹看了虚怀半晌,虽然他的面容一如既往的没有一丝异样,但她隐约觉得他似乎有些痛苦,她又转看白娘子,见白娘子望着虚怀,目光坚定。显然她是一定要知道答案的!

傅青竹最终没有做什么,她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等着两边对峙的结果。

良久,虚怀终于开口,“这个真相可以告诉你,但知晓真相于你没有任何好处。”

“我本为求知而来,朝闻道夕死可矣,无惧无悔!”白娘子的话道出了她的坚定和决心。

“既然你如此坚定,那我就让你知道真相。”虚怀真人再次睁开眼,依然平静无波,“今夜入夜后,你到此殿前等候,便可知晓一切。”

白娘子喜不自禁,低头谢道,“白仙羽拜谢真人!”

虚怀真人只轻摇了下头,“知晓真相于你并无益处,但这是你的选择。”说完虚怀真人抬了下手,“白姑娘请起吧!”

待白娘子起身,虚怀微侧身又对傅青竹道,“傅姑娘如果想知晓可以和她一起。”

“我不是个太好奇的人。”白娘子想知道的事她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何况已是千年以前的旧事,而且她也早已知晓夜里的入云山非常不安宁。不过略思量后,傅青竹又道,“只是我也有事想请教真人!”

虚怀真人轻颔首,示意她说话,傅青竹便跟着坦诚道,“我想知道杀一个人的办法。”

“以你的能耐,要杀的是寻常人不必来问我,若你要杀非常之人,那必然需要非常之法。”

“我并未说是谁,但是你知道?”别人告诉她虚怀其人有多特殊不凡她都无法领悟,但见到其人自然就会意识到——他确非凡人。

虚怀真人摇头,“你是非常之人,与你相关之人亦为非常之人,有关之事皆为非常之事,你所行之法便是非常之法。”

傅青竹微皱眉头,“虚怀真人,还是明白点说吧!”

虚怀真人再次摇头,“人皇二人乃是圣体,人皇后人亦非凡人,乃人界之人神,你与我可算是道友,天道恒久,而道法各有不同,各自之道须得各自领悟。”

傅青竹沉思了片刻,然后直白地问,“真人你的意思是你没有办法,还是说你不能说?”

“你是人皇后人,为人界人神,人界之事无人可指引你,你所行即为法,所为皆为道。”

傅青竹听得有些莫名,但仍道了一声,“多谢真人!”

虚怀真人见她仍困顿,又道,“人皇后人是两人,你一人无法解决之事,可与另一人相商。”

傅青竹已经接受了自己被认为人皇后人这件事,另一个人她一向并未多想,但如今她不得不考虑了,“另一人在哪儿?”

“离你最近之人!”

“最近?”傅青竹立刻看了眼就在身旁的白娘子。

白娘子含笑摇头,淡淡说到,“理应不是我!最近之人,若非血缘至亲,那便是夫妻吧。夫妻为阴阳一体,便是最近之人!”

傅青竹重重地拧起了眉头,“你是说他?”扭头看向虚怀。

虚怀真人并未说话,但他的目光给了傅青竹肯定的答案。

“他在入云山待了不短的时间,和你们入云山交情也不浅了,你们现在是要站他那边?”傅青竹之前对楚风的恼火全都回到心头烧着。

“远来是客,相投是友,你与他并无不同。”

虚怀其人说话一向有十足的说服力,没有道理地让人无法不信。傅青竹也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但她并不愿意接受。

虚怀真人微顿了片刻,再道,“历来人皇后人便是夫妻,同心同志,共佑苍生。”

“可他原本是人,他和我不一样,他是……是因为被我所害才变成非人的妖物!”这点是她对荆不夜最大的愧疚和亏欠。

“天地自有造化,一切因果并非全由你所见!”

这些话她不懂,也并不想懂。

虚怀真人见她固执,又道,“昔日媧神降世人间,与伏羲结为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功在六界苍生,故尊为人皇。媧神乃神界神女,而伏羲为人界凡人。你和楚风与他们虽不尽相同,然颇为相似。”

傅青竹越发恼火,“我并不想当什么人皇后人,也不想成为什么人神!”关于她是什么的变化,造成了她这一生的诸多遭际,让她对此痛恨不已。

“天地生万物,却并不能决定万物的去路。没有人能左右你做什么。”

“够了!”傅青竹沉声喝道,“有时候我也想象胡肆一样痛恨这个世界的一切,想去毁掉这一切!”

“你若有心如此,也无人可阻你!”

傅青竹略怔了怔,听虚怀再继续说到,“然天道不灭,逆天者终将招致报应,人神亦然。”

傅青竹听得很清晰,不由得抬眼看了虚怀一眼,他神情淡然却也很真。

“她会这样说,就是因为她不会这样做!”白娘子插话道。

傅青竹看了白娘子一眼。就因为世上有江雅言、李解忧、白娘子她们这些人,所以她不会像胡肆一样,但李解忧已经不在了,如果江雅言、荆不夜、白娘子……这些人也都不在了,也许她会和胡肆一样。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