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众人愤怒(2 / 2)

李云秀听后也感叹:“人力不竭能移山填海,上动于天,而下造福于民,这愚公实乃智者也。”

她的感叹如很多闻听愚公移山的人一样,最后的感觉都是赞扬愚公。实际上列子的含义也是赞扬愚公,其后才会有天帝为之动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这也是古人劝人坚忍不拔,做事不放弃的一个典故。但是袁元是个现代人,现代人都喜欢从反面思考,因此他又笑解道:“列子所说有深理,但文中愚公其神可悯,其行却不可学。”

“为何,难道守常认为愚公是愚人也”李云秀大是惊讶,历来读愚公移山的人都是一片赞美之词,袁元却大胆的说他的行为不可学。

“愚到不至于,但却是不灵活。”袁元说道,摔意坐在一块领崖大石上,享受的看着山下那物景,嘴上继续道:“王屋,太行之大,启是人力可以撼动,何况是一家之力,就是子子孙孙万世也不见的挖的了太行山一个角,再说人有旦夕祸福,这愚公能不能绵延万世还不可知,以始皇帝之威,想一世至万世不可得,别说一庶民百姓,有道是万里长城今由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子孙之福又是前带祖宗所能左右,就象这燕北之地,谁能想到这万里血墙现在是在胡人手里。”

“万里长城今由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李云秀念着这句诗,默默思考,这诗虽然不算绝句却是发人深思,再由于这宋代,长城在契丹人手里,更是别有意味,李云秀是大有启发,忍不住说道:“守常之论,前无古人,让我茅舍顿开。”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袁元扬天感叹道:“人之于天,何其渺小,生死法于自然,富贵源于天意,是以天主宰民,然而万众一心象力而动,截江断河,平山为海,故有人定胜天,强弱之分,皆在于立场。”

他看着这微微的高峰,磅礴的太行,想到后世那场血火的年代,民族挣扎,在那一刻一个民族怒了,发出人定胜天怒吼,而在这里,这座山角,五个勇士唱出了一个民族的军魂。

“玉姐姐”袁元在狼牙山上横指天地:“你听说过浪牙山的传说吗。”

“哦,这狼牙山还有传说。”李云秀惊奇道

“我知道”山娃跳起来说道:“可是这山名的来历。”

袁元摇摇头说道:“山娃别打岔,听我说,在若干年,我们中原汉人建立了一个博大国家,它涵盖了现在的大宋,西边吐蕃,西北回鹘,西域,向北比燕云更北,向南过海而及至琉俅,海内寸于一世,天下为之侧目,太祖中山立国号为民,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太祖国号为民,即是以民为本之意,民国立华夏为之一奋,可惜民太祖早逝,功业未成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民为本,民国”李云秀听到这里露出向往之意,急着说道:“后面如何,你快说。”

袁元叹了一口气:“太祖死后,继任者介石,字曰中正,却是不正,不体恤万民,任豪阀做大,的穷苦之人没有活路,各地暴民纷起,是时,太祖死,诸侯各立,一诸侯起于微末,乃抗衡朝廷,所以民国大乱,内斗不止,而此时海之角有一国为倭,其上有一蛮夷胡族,号倭族,他们此时却是国力上,倭国对中原希图已久,见民国大乱,便起三川六路大军数百万入侵民国,民国毫无准备,一时大败,任这倭匪长驱直入,攻城略地。倭人荒无耻,其国内男女乱媾,无父母人伦之分,即使母子姐弟也可相交。”

听到这里李云秀和一干女子都面红耳赤,忍不住唾一口道:“这倭匪真是无礼教化的蛮人,与禽兽何异。”

“哼”袁元冷冷道:“这些倭匪连禽兽都不如,他们在中原大肆掳掠,凡是女子,无论老手都是先后杀,各地血流成河,赤地千里,凡杀民国人三千万。”

“三千万”众人听的倒吸一口凉气,李云秀更是惊的捂住自己嘴巴,因为此时大宋全国加起来也没有三千万人。

“这倭奴都是不得好死”一干人骂道,脾气暴躁的张俊更是气愤说道:“可惜我在那时,否则顶要抓几个倭奴来撮骨扬灰。”

“杀了三千万,那民国不是杀绝了”李云秀最关心的还是这民国怎么样。袁元也是一脸悲愤:“民国国大,人口也远不止三千万,但是国民死伤,国土践踏,我汉家儿郎终于怒了,凡是大汉儿女无不起刀枪以抗暴倭,华夏各地,处处不是杀倭奴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