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钟楼不仅方便了工地,更方便了码头客商无数。从钟楼到各地不同的场区,从不同的厂区到不同的工地,由大铜钟至小铁钟,再由小钟再到各处的铜锣、铜哨。
“到点了,下工了,下工了……”
意思相差仿佛的叫喊声在不同的工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的人的耳朵里响起。
“吃饭啦,休息,休息啦……”
皇帝也不差饿兵。沪港工地上的劳工虽很多都是战俘和犯人转化来的劳改犯,但劳改犯也是人,他们不是异族奴隶。更何况内里还有大批的工部下属工匠、官员官吏。
劳累了整整五个小时的劳工们长长舒了一口气,他们可是卯时正点就起身【六点】,吃了早饭,辰时初刻上工【七点】,接下一干就是两个半时辰啊!
是的,他们吃的不错,能吃饱,更睡眠时间充足,睡眠条件也不错。只说衣食住行,外头怕不少老百姓都比不上他们。但这也要看他们干的是什么活不是?
泡在淤泥里,或是趟着刺骨的海水,在天上都飘雪的时候,干这种苦工,他们的日子若是再吃不闹穿不暖睡不好,那就只有造反一条路了。
这一上午又熬过去了,接下来他们就会有一整个下午的休息时间。除了饱餐一顿,每个人还都能窝在暖暖的被窝里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或者是围坐在断字,兼通算术,两兄弟顾不得体面尊严,现下在劳改营里做起了文员,日常除了记录工程进度和器具、物质等损耗外,最大的任务就是读报、读文,宣讲律法。
一定程度上做的就是宣政司最基层的工作,且还没有编制,没有地位,没有哪怕一个铜子的薪俸。
一年的时间过去,周家兄弟已经从文弱书生变成了手能缚鸡捉鱼的好汉了,文员的职务固然叫他们成为劳改犯中体力劳动最轻的一批人,但也不是说他们就一定体力劳动没有。唯一的幸运就是他们跟家人已经联系了上,后者的日子自然不能跟以前相比,但靠着积蓄,靠着周家的孩子个个都识文断字,周家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陆齐一朝并没特意的去针对他们。
这也让周氏兄弟更懊恼当初的选择。他们真是脑子进了水,才会在那个时候去自寻死路。赵宋明明都已经行将就木……
要是能走出的这工地,兄弟二人敢对天对地对他周家的老祖宗起誓,他们再也不会跟陆齐做对了。
提起来就是一把的辛酸泪,说起来能把他们整个人都给泡起来。
五年,五年的徒刑,这方才是第一年!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