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仲天这个名字应该很多人知晓,毕业与武汉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6年在央妈‘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
有这样的选手在,应该不会被喷吧,就算被喷,也有人引流了不是。
郭德岗曾经说过:艺人赚钱多是公认的,但这钱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挨骂的钱。
这话说的很对啊,就像李彧,自认没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网上也有骂的。
所以,不出事的话,易仲天就是幕后英雄,出了纰漏的话,他就是背锅侠。
——————————
6月8日,宜开机。
不叨叨,直接撸戏。
横店位于金华东阳市,金华市又位于浙茳省,浙茳省又位于长江中下游,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都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绝,时大时小。
今天未有降雨,但天色却如前日般阴沉,加上微风刮过,给今天的气氛添上了一分肃杀之意。
四海归一殿前有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
朝臣上殿都要经过这里。
台阶两侧就是士兵驻扎的城楼所在,一名名身披黑甲的持戈精兵一脸肃杀的盯着前方。
台阶上,有数人分为左右两排,正稳重的踱步走在台阶上。
这些人都是大乾朝的朝臣,下了朝的他们被乾帝的一封诏谕又给唤了回来。
说是有要事相商,疑惑的他们正交头接耳的向同僚询问,是否哪里出了大事。
能够被乾帝单独召回的官员必然是身居高位或者身居要职之人。
大乾朝的官服基本上借用了汉朝的服制,但也稍有变化,文臣身着黑色朝服,代表着文臣在朝堂上要严谨肃穆。
而武将则是红色的,代表了不屈的英勇善战之意,以及抵抗外敌的坚毅。
这些官员其实分的并没有特别明显,文臣武将分左右,他们中间有一位身穿白袍者,像是沟通双方的纽带。
在一群黑衣、红衣的官袍之中,这一身白袍的身影显得格外的明显。
如此独立特行,还无人敢指责,说明他的职位不低,至少是很受乾帝信任的。
乾朝的官服基本是上是一致的,靠袍服外佩挂的“组绶”来区别职位高低。
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
帝皇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
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长公主,天子贵人同。
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
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
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
四、三、二百石铜印黄绶。
这人身前佩挂赤黄缥绀,毫无疑问,这是一位王侯。
其他人不是紫白,便是清白红,这群人多是公侯,最低也是九卿的级别。
这里是《日月所照》的拍摄现场,这群‘官员’的真正身份应该是群众演员,这是一个长镜头。
摄影机将恢弘的“昭阳殿”,代表着盛乾国力的精壮士兵,以及支撑着大乾盛世中流砥柱的文武百官全都收入镜头之中。
士兵身形精壮,武器盔甲擦得铮亮,文武百官脸上不带苦色。
一组简单的镜头昭示剧中所处的年代是盛世。
只听见身后一声声:“报!!!边关急报,十万火急。”
这一声‘边关急报’让这群文武百官停下了交流,几乎同时将视线投入身后的方向。
一道门封锁了他们的视线,但几乎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惊厥异常,大乾朝边境战事不止,但多是小打小闹。
毕竟最大的敌人匈奴,已经相安六世。
难道匈奴撕毁协议再度入侵了?要不然何至于在宫内大声喧哗。
镜头一掠将全体文武百官的表情收入视线当中,唯一的例外就是这位‘诸侯王’。
他依旧在很认真的前行着,似乎这等台阶对他很有难度,仔细看的话,能够看的出来他的脚有一点坡。
其他官员也只是稍稍一愣,然后古井无澜的继续前行,现在的他们已经没有心思交谈,他们基本明白乾帝招他们前来的原因。
这是要打仗了啊。
“过。下一条准备。”
这个镜头很简单,就是一个全景,作用就是交代故事背景,不需要演员过于的表现自己。
而且出境的基本都是群演,至于主演更是只有一位,那就是身穿白袍的胡哥。
这是一个长镜头,但能够剪入正片里面的必然不长,这消耗的拍摄时间足有三四个小时。
剧组宣布拍摄完成,然后赶紧开始转场,刚刚还被数十名保安充当人墙拦住的游客们如蜂拥一般的占据了这片区域。
这就是横店旅游的福利之一,可以现场观摩剧组的拍摄,当然,必然是有安全距离的。
毕竟不能影响剧组的正常运转,否则对方是可以要求管理方小范围清场的。
作为游客,即便是在横店能够看到明星的时候都不多,更何况是李彧所在的剧组。
虽然不知道他的剧组正在拍摄什么,但他们可是隐约看到胡哥了,就是那个白袍男子。
虽然网上能够查询到李彧这部电影的主演,但那是文字,而现在是拍摄现场,是活的胡哥。
只要他们跑的快,说不定还能跟胡哥偶遇偶遇,然后顺理成章的要个签名,合个影。
不仅如此,还有人已经拿出相机开始拍照,估计很快就会有李彧正在横店拍戏的新闻流传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