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宴会(2 / 2)

等等。

这还有个锤子意义。

反对的不也是这些人吗?来蹭饭吃了?

一下子宴请这么多人,也有巨大的政治风险吧。

那这场宴会还举行不举行呢?

不举行,这请帖发出去没对线,各种流言蜚语就传出来了,还会被人非议是穷了还是怕了,还是对谁谁谁有意见。突然取消,好像也丢不起这个人。

举行吧,真的没什么意义。明知道你反对,还叫你来干嘛?营造一片和谐氛围,天下大同,人人支持的假象吗?这些人背过头说法就变了,指不定还会取笑公主办了一场搞笑的形式主义宴会。

所以,第一次宴会只能无限期推迟了。

不能当冤大头,可也不能不办。

沈三问先严查了名单,每个人发的好像都没问题,邀请的都是至交好友,其中许多人也是有大智慧。

只有少数人将请柬发到了权贵手上,不知道是被威胁了还是怎么着,参加这次宴会好像成了洛阳的潮流,不参加就不是一个好官了。

估计再过不久,这请帖要洛阳人手一份了。他可是没限制参加人的身份的,总有人会带着家人见世面不是。

沈三问很想问他们有没有花银子买请帖的,这可是一条财路啊。虽然比照他的身份此举有点难看,但是比起请全洛阳人吃饭,他更想从全洛阳人手中掏钱。

或者他们自己掏钱,自己还觉得赚到了最好。

当然只能是想想,现在得办正事。

沈三问快刀斩乱麻的又出了新招,请自行陈述参会的必要性,你有什么资格参加为了教育改革举办的宴会,你参会能做些什么,会后又有什么意义。

既然大家都想来凑热闹,就不考虑他们能不能相处融洽,会不会当庭打起来的问题了,直接进入选人才环节。

不知道大周的人能不能读懂他背后的意思,参与进来。实在找不到自己意义的,胡诌两句他认可的,这顿饭他也请了。

这的确是个劝退的法子,特别沈三问还贴了公告,确定要参加的人七日之内回个会说明的信,十五日之内将要说的话写好,然后三十日再面谈。

整个一选拔活动,整的大周人一愣一愣的。

什么时候吃个饭还要走流程了?

吃个饭得等三十日那时候不一定有空啊,舅舅家的小猫要生崽了,那时候得去送礼把,不回信了。

还有七天,到第七天再去回信吧,然后当日一个醉酒误事,或者压根不记得这档子事了,凉凉。

写信说支持的话啊?还算了吧,要脸,这白纸黑字以后不好赖。

面谈不擅长普通话,口信很重,驸马爷说不定听不懂啊,还是算了?

当时候问问题答不上来也怪难堪的,不去。

先前的请柬大概一万份,现在便只剩下两千个答复了。

勇气,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素质,特别是久经沧桑或者有一定阅历的人。

不是他们胆怯,而是一次次受挫后不再有信心。遇到机会想的不是我能行,我能成功,而是这么多人怎么会是我?我过了第一关也不能过第二关。

虽然很无奈,但是这个筛选还是必须得做啊。

机会不止留给有准备的,也会留一线给勇于尝试的人。

甚至许多时候,等你准备好了,机会也溜走了,你又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为什么要在原地等你?

十五日后,沈三问开始阅卷。

这是一份事关前途的答卷,聪明认真的人自然会将自己所学全部写出来,描述清楚。

第一关的筛选便是三百字以下不看。

若是可以,沈三问也不想看长篇论述。但是干瘪的一句话,容易有歧义,说不定写作人自己都没想清楚,执行起来就更难了。

社会万象千变万化,一场改革更是诸多变故。凭什么你的重要性,你的对策,你的想法,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只能是因为他详细,贴合实际,考虑周到全面。

三百字能写出什么东西?不到三百字,又凭什么能敲开公主府邸和官途的大门,因为你长得好看吗?

当然,世人对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有更多的宽容和更好的评价,但绝不意味着长的好看的人更靠谱。

这可是正事。

不过那个时代都不缺颜狗,沈三问觉得,选个好看的人做教育吉祥物也不错。

总之两千份答卷,真正言之有物能够联系实际,或者空谈理想到一定境界令人服气的,也只有四百余份。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i>

/>

还是从三百字一下的文中选出十份沧海遗珠以后的结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区分朝廷力量,到办宴会,为了办好一场宴会,先是认真从请的人分析,然后引发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腥选拔。

一万字最终只剩四百人脱颖而出,将最终有入府邸答题的资格,赴教育改革之宴的路恐怖如斯。

总之,最后是真的有四百个身家清白的人先后进府了。

这四百个人,三百二十个都非常年轻,符合二八定律。

所以沈三问将目光主要投向的是剩下八十个年轻人。

活力朝气蓬勃上进的年轻人,没有被各种经历打击过,一心向上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希望。

不是说老年人不行,而是沈三问觉得他们不可能接受他的思想,就算勉强接受,也是为了别有目的,不可能将国家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事业来做。

这不符合沈三问的兴趣和志向驱动理论。

梦想,能够为人提供不可思议的动力。

金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动力。

虽然大多数时候,没有基本动力,便没有更博大更强悍的动力。

年轻而有富裕,出身足够好的人,便是沈三问这次确定好,筛选出来能用的人。

八十人又只剩下十六人。

大多数对答时间都是走过场,不至于让他们难堪,也不至于浪费沈三问太多时间,先是一场为时三分钟的自由发挥时间。

若是真的曾经有过教育改革的想法,对此事有规划,沈三问也不介意打破自己已有的旧思维,为他们提供一线机会,让他们一展所长。

但是,大周这种生产力条件,哪里会有很多这样的梦想家。就算有,也不一定能让沈三问遇到。

最后这些人中也的确没有能让沈三问惊艳的人。

倒是有几个能主动请缨直接说明来意的,挺懂沈三问的意思了,但很可惜不是他要找的人,没有机会。

问答终于流于走过场,最后留下来十六个人。他们对教育改革有各种幼稚的想法,但是他们的内心中的确没有丝毫抵制的意思。

这与他们利益无关。

改革与否,不可能影响他们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的生活,影响的也不是他们这一代人,不是他们可以预见的子孙。

甚至他们还可能因此得利,成为这场改革的赢家。

从最沈三问宣布他们留下的时候开始,他们便不会再有反对改革的机会。

不过,这十六人还是得分个主从。

若是一场会议一群人都有决定权,那事情便不用办了。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该不该绕路以免踩死蚂蚁的问题,都能有该,不该,随意,看心情,看时间,等等,这么多解答的情况下,十六个身世背景差不多,无法约束,各有梦想的小年轻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优配置自然是奇数个决定人,要么三,要么五。

沈三问留下他们,直接向他们宣布了这一结果。

“你们若是愿意为教育改革服务,外面所有愿意留下来的人,都会成为你们的帮手。但是你们之间,也会有主从上下关系,谁能提出最好的建议,谁就能成为这里剩下十三个人的上司。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先后发言各有优劣,每人三个沙漏的时间。规则已经说清楚了,那么,现在开始。”&lt;/div&gt;

&lt;div id=&quot;footlink&quot;&gt;&lt;a href=&quot;上一页&lt;/a&gt;&lt;a href=&quot;返回目录&lt;/a&gt;&lt;a href=&quot;下一页&lt;/a&gt;&lt;/div&gt;

&lt;div id=&quot;adbottom&quot;&gt;&lt;script type=&quot;text/javascript&quot; src=&quot;&quot;&gt;&lt;/script&gt;&lt;/div&gt;

&lt;/body&gt;

&lt;/html&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