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时间紧迫,并未逗留太久。
林酒理解她工作奔忙,不好拦人叙旧,只能电话招来霍正楷,迅速签订合作协议。
目送昔日好友登上一辆黑色SUV,司机踩下油门疾驰,留下路边一道呛鼻子的尾气。
林酒心里懵懵的,左手拎着奶茶袋,右手不断磨擦着食指翻出来的倒刺儿,自我折磨一般感受着微不足道的疼痛。
霍正楷捕捉她脸上不易察觉的失落,上前一步从她手中接下还剩半杯的奶茶,顺便又将自己带着温热的大手挤进她冰凉的右手指缝间,十指相扣。
“电话那头催的急促,每隔三五分钟便有消息进来,滴滴响个不停……奶茶也没喝完就走了……”
林酒一边嘀咕,一边回忆短暂的重逢。
除了回忆大学的欢愉时光,两人还交换了一些不算秘密的商业信息。
穆珊珊告诉她,部分非遗工艺品在国内不受待见,但是转手到国外后再贴上标签,二次回到国内后身价就会翻倍,消费者也会更乐意买账。
好友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入行小半年来的实情,数据背后的“文化自卑”看的人触目惊心。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滋生出了一群眼高手低的“互联网判官”,他们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称这些是古人的东西,现在人没有必要买账,于是部分手艺为了存活,只能讨好国外市场。
除此之外,部分“精明”人看到了国内市场对外国货的巨大需求,因此低价收购后贴牌再售,赚足差价。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
传承老祖宗手艺的工艺品在国内市场不受待见,出口国外后却备受好评,于是,一些自称宣扬民族文化的博主也趁机大做文章,挑起反思话题,赚足了噱头。
非遗及其他传统手艺确实需要热度,但一味的批判、惋惜,却不投入实际行动,并不会改变非遗的现状,一万张嘴叽叽呱呱,不如一百个人投入实际行动。
近几年国潮兴起,汉服、旗袍成了热销品,再加上短视频运营崛起,部分秉持民族自信心的海外短视频运营博主看到机会,凭借这类服装热潮重塑了文化自信,让独具中国特色的服装、饰品大放异彩。
但放眼望去,国潮兴起的只是被炒作的那一小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甚至濒临消亡,手艺、文化传承人拿着微薄的收入,实在难挑选弟子来继承和发扬。
因此,朋友欣慰林酒的选择,她能顺利将荥阳油纸伞商业化,带来收益,保住手艺人的“饭碗”,还培养了一批热爱收益的传承人……
有时候林酒也想问点问题,为什么在日料店里看到倒挂油纸伞做装饰,大家一个劲的扎堆消费,可在街上看到女孩穿汉服撑油纸伞,无数人会驻足评头论足。
一样的东西,换了国籍之后,合理了起来?
难怪高中政治的教科书要专门拿一个单元出来讲文化自信,从思想上拨正民族自信的心态也至关重要。
林酒鼻腔里轻轻冒出一句“呼……”
穆珊珊说得对,回到腾冲,创立红将以来,她看到了无数没落的“同行”,可感慨唏嘘的同时,她说服自己要满怀期待。
或许是一腔热情,或许是因为都有一颗汹涌澎湃的心,所以哪怕只能闲聊二十分钟,穆珊珊也要来和林酒见一面,鼓励她坚持把这一行做下去。
霍正楷牵着她,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