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苏州发生的事情,牵连着朝中官员那根敏感的神经。
从苏州传来的消息,让朝中官员大惊失色,他们得知方孝孺雷厉风行,清查士绅们的隐匿田产,强硬推行政策,不留任何情面。
然而,方孝孺的强硬举措很快就引起了士绅们的强烈反弹。
苏州的各大士绅家族,平日里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和特权,如今新政要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纳粮,这让他们感到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孙老太爷的钱财起到了大作用,全国各地的官员、士绅纷纷上书朝廷,弹劾方孝孺,指责他滥用职权、推行苛政。
这些弹劾的奏章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引起了朝堂震动。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方孝孺,多以贫苦百姓出身的官员,他们早年饱受民生疾苦,明白新政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应该坚决推行;
另一派则是以士绅出身的官员,斥责方孝孺的行为过于冒进,若是新政推行开来,士绅没有任何优待,天下百姓又如何能主动学习经典?
很快,这两派官员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整个京城的气氛变得十分冷酷,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这种事情,本应交由朱权裁决,可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皇帝朱权生了病,卧病在床,没有精力处理国事。
一时间群龙无首。
应天府差点闹翻了天。
连着十几天,送信的斥候疯狂在城中进出,看起来格外焦急。
苏州士绅疯狂联络朝中大臣,不断上着奏疏,骂方孝孺此举是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更何况,苏州并非只是产粮,还关系着身上穿的丝绸,苏州士绅每年向朝廷供奉数万匹丝绸,算是有功之人。
朝廷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有些诡异。
那些原本被死死压着的士绅,仿佛看到了翻身的机会,说起来,当年的朱元璋最是痛恨士绅,恨不得将天下士绅全部剥皮充草。
甚至于,曾放逐过一批士绅,命其驾着船在太湖四处游荡,以渔猎为生,其子嗣永生不得上岸。
朱元璋对士绅的压制十分强烈。
他的执政措施,就是要让士绅们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不轨的心思。
可是对底层的百姓,却是十分友好,免除了许多苛捐杂税。
而这个士绅一体纳粮新政,是从根上要刨除士绅。
可想而知,会面临多大的反扑!
除去方孝孺,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掌管着钱袋子的户部尚书卓敬,各地缴纳的税赋明显慢了许多,国库渐渐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能暂停了许多大项目。
便有人上书攻讦,卓敬与士绅关系恶劣,是个十足的小人,导致士绅们不愿意缴纳税赋。
在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卓敬只能不去上朝,乖乖待在家中。
财政情况变得更加恶劣!
一时间,应天府内暗潮涌动。
与此同时,一处宫宇外,朱元璋坐在椅子上,微眯着眼,静静地听着一旁的戏子说书。
朱元璋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年龄已经很大了,眼睛几乎看不清东西了。
好在,朱权先前在宫里时,特意找了一批戏子,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又融入了朱元璋以往的经历。
朱元璋一开始很不愿意,什么常遇春与秦琼的战力分析,什么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朱元璋认为编的很离谱。
经不起推敲。
不过,很快,朱元璋就喜欢上了这种说书,甚至还纠正了不少错误。
或许,听着说书,能让他回想起当年征战沙场的记忆。
“蒋瓛啊,听说最近外面闹的很热闹啊!”
蒋瓛一愣,急忙道:“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推行新政,引起的一些小骚乱罢了。”
“只是小骚乱吗?”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平静,他拄着拐杖,缓缓站起了身,深呼一口气道:“士绅的手段,难道咱还能不了解吗?”
“他们若是缴纳粮食,那和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特权?”
“罢了,既然朱权不在家,你去打探打探,在朝中闹得最凶的是谁,将他带到咱身前,咱要问他几句话。”
“是!”
蒋瓛急匆匆离开。
朱元璋在太监的搀扶下,一路走到了乾清宫。姚广孝远远地瞧见后,急忙跑过来行礼,道:“太上皇怎么突然来了?”
“滚!”
朱元璋的声音很平静,但是却藏着一丝不容质疑的味道。
杨士奇见状,小声提醒道:“太上皇来此地,恐怕是为了新政一事吧?您放心,陛下离开后,国事皆由我等处置,并未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眯了眯眼,冷笑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国事的?就这般拖延?再这样下去,大明就要四分五裂了!一群扶不上墙的蠢货!”
杨士奇也不敢开口说话了。
朱元璋就这样自顾自的走入大殿,那案桌上的奏章早已堆积如山,他命令蒋瓛挑出几份重要的奏章,念给他听。
言官上书的措辞十分犀利,直接把方孝孺骂成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还有影射朱权之嫌。
只听了两篇,朱元璋就听不下去了,深深呼出一口气,那微眯的眼眸,闪烁着骇人的光芒,一动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有几个上书的言官到殿,恭敬的对着朱元璋行礼。
“太上皇……”
“这些奏章,是你们亲手写的吗?”
礼部侍郎金振中急忙开口道:“是臣亲笔写的,臣为了天下百姓的生计,思虑再三,写下了这篇奏章……”
“行了,你不必解释了。”
朱元璋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写的不错,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咱看了之后,就连头痛都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