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4章 收取红巨星(2 / 2)

陨星上也带有智控系统,只是有着不可思议科技水平的外星文明在智能控制方面却没有人类发展得好,陨星的智控AI相当呆板,像是早期人类开发的AI水平。

陨星的智控AI就是以陨星来命名的,在对红巨星的收取启动之后,陨星就根据数据变化给出了预估时间,对于红巨星的收取工作预估时间大约在8个月左右。

整个收取的过程越往后将会越明显,当最后红巨星被彻底收入陨星内部的时候,陨星将替代红巨星成为整个星系的质量中心。

收取的过程是枯燥的,前期除了中央控制面板上的数字变化和下方收取进度条的变化外,肉眼几乎看不出收取的效果。

趁着这段时间李乾和将军们也安排机器人对整个综合区域和部分能够深入的功能区进行探索学习,防止日后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陨星的故障后他们有能力对其进行功能修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

毕竟是领先人类科技不知道多少代的产品,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说根本研究不透陨星内的各种工作原理,伊甸帝国能够做到的仅仅只是按照建模时的尺寸对于某些零部件进行1:1的仿制。

而且因为材料的限制仿制零件注定是不能完全发挥出原装件的性能,至于会产生什么影响那还要等零件更换之后才能知道。

某种程度上来说陨星其实和易雪制造出来的很多东西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具备不可复制性……

4个月后。

此时的红巨星相较于最初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目视其体积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二大小,其内部的能量活动和对外的能量释放并没有因为体积的减小而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具体到星系内的其他行星上变化其实还是蛮大的。

首先红巨星体积被压缩后还保持了原本能量释放,这就使得红巨星的能量释放更加集中,距离红巨星近一些的单位,比如陨星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能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是星系边缘的星球所能够接收到的能量就要降低不少。

单位面积获取能量强度的增加让黑晶阵列可以为陨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亦可以加速整个红巨星的收取过程。

6个月后,红巨星的体积已经减少到普通气态行星的大小,由于单位体积下能量释放强度的提升此时的红巨星看起来像是一颗生机勃勃的小恒星,一点都没有走到暮年的样子。不过也因为红巨星释放能量体积的减少,光热辐射的范围也大幅降低,整个星系的能量分布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靠近红巨星的行星表面被辐射加热开始融化,而边缘的行星表面则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而陷入无尽地寒冷。